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里的漁民如何創新致富的吧!

山東省昌邑市下營鎮靠海分布著多個漁村,前些年村民圈海養殖,挖出一個個蝦池,成為有名的“對蝦養殖區”,但這種養殖方式仍要靠天吃飯。如今他們為對蝦打造了四季如春的廠房,走出了有蝦難養的困境。目前,下營鎮從事漁業的農戶達6966戶2.1萬余人,占全鎮總農戶數的81%。走進昌邑市昱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水產養殖車間,養殖車間內一直保持28℃的恒溫,這是南美白對蝦喜歡的舒適溫度,員工在里面要穿半袖工作。車間內是一個個壘砌的人工蝦池,在循環加熱的海水里,一網撈下去,小對蝦們爭先恐后地跳躍著。“我們按照蝦的生長天數分區,一般90天左右的蝦就能出籠。在車間內溫度是可控的,也就不用擔心季節對對蝦養殖的影響。”公司負責人盧立功說,南美白對蝦是熱帶生物,對氣候條件較依賴,如果遇上臺風、大雨天氣,大量雨水夾帶雜物沖入露天蝦池內,對蝦就很容易生病。在養殖車間的蝦塘邊,安裝了一個個監測儀,不但可全天候監測水中溶氧情況,還可監控水質、水溫等。除了打造四季如春的養殖車間,他們還打造了全年無休的養殖基地,養殖面積是一大亮點。一個水產車間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,面積是過去普通露天蝦池的40倍,每平方米出產35斤至40斤對蝦,而且對蝦的養殖密度是露天蝦池的兩三倍,產量也大幅提高。按照300元一萬尾蝦苗的價格,一個車間幾個月就能盈利百萬元左右。不僅如此,水產車間跟其他車間不同,必須一直處于“無菌狀態”,外人禁止入內,普通員工進入也要經過多次消毒,甚至汽車也要經過消毒才能駛入廠房附近。昌邑有養殖對蝦的傳統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漁民們開始大量圈海養殖,挖出了一個個占地幾十畝的蝦池?墒墉h境等因素影響,污染、水質、苗種退化、病害等客觀原因造成的損失成為傳統養蝦人難以承受的痛。“當年養殖對蝦可以說饑一頓飽一頓,一般對蝦豐產一年后,第二年或第三年就會遭遇減產虧本的情況。”盧立功說,以前養殖對蝦都要冒很大的風險,傳統的戶外露天養殖模式不僅能源消耗大、生產成本高,每年一到10月份漁民就不得不停止養蝦,大量勞動力閑置在家。此外,傳統對蝦養殖在預防、控制病害方面能力差,單位水體產量少、效益低下,始終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。下營鎮都是鹽堿地,改種糧食也只能勉強糊口。在漁業部門幫助下,漁民開始把眼光投向外地,尋找漁業轉型發展、創新發展的新路。1996年,盧立功創建了對蝦育苗場,當時水產育苗尚存在技術與自然條件雙重難題。為此,他聘請多所院校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究。“育苗場建成之初,一直在摸索。由于對蝦蛻殼頻率高,排污口時常被蝦皮堵住,我們只能下水疏通。”盧立功說,如今海水養殖實現工廠化、標準化,養殖基地全年無休,盤活了勞動力資源。昌邑推廣建設水產養殖工廠,村民除了用露天蝦池養殖,還在工廠里兼職對蝦“護理員”,收入是過去的幾倍,而且旱澇保收。下營鎮還幫著建了微信群,村民遇到問題,群內專家會隨時幫忙解決。像盧立功這樣的水產養殖基地,如今大部分已安裝了尾水處理系統。運用該系統后,蝦池排放的尾水經漩渦水產養殖綠色發展,尾水處理是關鍵。分離機和微濾機處理后重新進入處理池,并進入下一輪循環。不僅能實現尾水零排放,而且與露天養殖模式相比,所產的對蝦富含海洋礦物質,蝦肉更緊實美味,品質也更高。“我們的蝦池都是獨立分開的,這種方式不同于傳統養殖的流水設施,每個蝦池之間互相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循環水系統,可隨時根據需要將池內的水輸送到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,再將處理后的水輸回養殖池內。”盧立功說,水產養殖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水,尤其是海水養殖產業,不僅廢水產量大,產生的廢水中還可能包括來源于糞便和飼料的顆粒態固體廢物、溶解態代謝廢物、溶解態營養鹽、微生物制劑和藥物殘留等,一旦稍有不慎流入附近農田濕地,就會對臨近水域的土壤和水質產生惡劣的影響。盧立功表示,通過尾水循環,他們做到了降低成本和環保兩不誤。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融合,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提升,這是盧立功對自己的要求,也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大自然對于水產養殖企業的要求。改變傳統漁業生產模式,他們這群新生代漁民,正在描繪下營鎮值得驕傲的新未來。